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安平里長會報 嫌官員層級低(轉載)


安平里長會報 嫌官員層級低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2016-05-30


  • 安平區公所昨舉行里長會報,不過里長不滿市府列席官員層級過低,揚言下次若未派科長以上層級參加,將讓里長業務會報流會。 (記者陳銀全攝)
 

安平區公所卅日下午在華平里活動中心舉行一○五年度上半年里長業務聯繫會報,會報一開始不久就出現火藥味,西門里長謝聰洲認為,每次里長會報,市府列席的官員層級太低,對於里長們提出的意見都只獲得帶回反映而已,讓他不滿;安平里長聯誼會長黃俊策也表明,下次里長會報,市府局室若未派科長以上參加,將拒絕出席,讓業務會報流會。


 昨日的安平里長會報進入建議案討論時,謝聰洲就抱怨表示,有些問題在每次的里長會報都要重覆提出建議案,所提的都已經是老掉牙的問題,希望市府可以一次解決,不是每次提出建議案,列席的市府人員都只是「統一」的制式回答「帶回向主管反映」。

 市議員盧崑福表示,西門里也是觀光地區,攸關地方發展的建議案很希望市府同意協助,因此,若是出席的層級未達課長以上,乾脆以後里長業務就不要開了。

 對於謝聰洲的意見,公所表示會加以追蹤,協助解決問題;列席的工務局人員也強調,會特別向主管反映,要求處理。不過,市府的回答,並未獲在場里長的認同,里長聯誼會長黃俊策更當場「贊聲」,昨日的里長會報繼續進行,但若下次市府仍未派科長級以上參加,將以流會方式來表達里長們的不滿。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安平區一○五年度上半年里長業務聯繫會報,卅日下午在華平里活動中心舉行,這也是賴青足真除區長後,首次主持的大型公開會議,會中里長們更提出不少建議案,要求市府協助解決。

 包括市議員盧崑福、李文正等皆參加昨日的里長業務會報,昨日會報中區長賴青足並宣布由社會課長葉文娟代理主任秘書。

 西門里長謝聰洲建議,安北路水景公園四周雜草過長,已多次建議,但卻無法定期維護,要求改進;工務局表示,會帶回反映。育平里長王國信建議,里內弱勢家庭眾多,為減輕家庭負擔,請增設億載國小幼兒園;教育局表示,會估評安平區公私立幼兒招生情形及公立幼兒園分配率等,通盤規劃安平區公立幼兒園招生數。石門里長陳清山指出,安北路十六巷與民權路四段口,因車禍頻繁,建議設置紅綠燈;交通局指出,因該路口交通流量未達設置號誌標準,目前暫維持現狀。

 海頭里長陳文龍指出,里內石門段一四一八及一四一九地號後方路面,因施工破損嚴重,恐孳生病媒蚊,影響環境衛生;環保局說,會配合公所,進行會勘。平通里長李秀珀表示,承天橋接健康三街路段,因橋面較寬、路面較窄,常發生車禍,建議重新規劃路段;交通局說,會進行交通號誌及車流量等評估。怡平里長蔡錦庭則建議在安平增設一所完全中學;教育局表示,南市現有高中、職已足夠負荷學生,目前暫無研議在安平設置完全中學的計畫。

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台南公共運輸市占率 六都最低 記者姚正玉/台南報導2016-05-28(轉載)



上個月交通部公布「一○四年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調查結果」,台南的私人機動運具市占率仍高達八成六三,是全國第三名縣市,僅次台東縣和嘉義市;公共運輸市占率僅百分之五點五,是六都之末。


 提出交通部數據的市議員邱莉莉指出,原本公共運輸市占率也不佳的台中市,去年已成長到一成,高雄市提升的比率也高於台南;台南市的綠運輸市占率(即公共及非機動運具市占率)只有一成三七,是全國倒數第三,且和一○二年百分之十五點九相較,台南市綠運輸市占率居然不增反減百分之二點二,降幅是六都之最。

 邱莉莉表示,台南市地域遼闊,公共運輸市占率增加原就有先天不利因素,從綠運輸指標觀察,加上步行和自行車等非機動運具,台南市的綠運輸市占率竟還衰退,無法建構低碳的交通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真的很難期待,

 邱莉莉認為,為提高公共運輸的搭乘率,必須檢討公車路線,以龍崎區為例,公車站無法直達台南,加上轉乘時間過長,部分人寧願利用高雄旗山來的高雄客運。

 邱莉莉進一步指出,南市低碳運輸經費以「建置高效低碳運輸」為最多,一○一至一○五年就花了十二億五千萬元,但綠運輸市占率卻不增反減,按成本效益核算,不但沒有「多賺」、反而「賠死」,而今年三月上路的電動巴士77路,強調低碳城市的公共運輸代表,但空車率太高、搭乘率太低,也讓美意打折。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買一送一惹議挨轟 清玉粉絲團道歉(轉載)

連鎖飲料店清玉為了慶祝10週年,從昨起至明天推出翡翠檸檬買一送一活動,但從昨起官方粉絲團就湧入消費者抱怨所在地分店聲稱沒有配合該活動,或是說缺貨,沒法供應,今清玉粉絲團回應可能是各店員工不清楚活動內容,都已正確實施活動。
 
清玉為了慶祝10週年,從16日起就在官方粉絲團預告從20日至22日,於全省門市推出翡翠檸檬買一送一,最多買二送二,但昨有部份消費者到粉絲團抱怨,表示部分分店店員表示沒有配合活動,或是聲稱缺貨,拒絕提供該優惠。
 
網友Donald Duke發文表示,昨晚間7點多到台北林森店購賣兩杯翡翠檸檬,但店員告知沒有買一送一活動,主動提供網頁內容,提示內有全省門市字樣,但店員卻表示沒有收到公文,所以沒有優惠。
 
網友陳先生也發文表示,很沒有誠意, 去沙鹿巨業店想買,得到的回答是今天的翡翠檸檬銷售完畢, 但是別人買含有檸檬的飲品卻有的買,他直批:「何必搞這種騙人的噱頭」。
 
另也有網友反映,林口復興店店員表示只能買一送一,不能買兩杯以上,也沒另行公告、嘉義友愛店表示檸檬不夠、竹東長春店表示沒參加等狀況
 
今清玉粉絲團和上述各店店長也全面回應上述留言,表示已收到消費者提供店家資訊,會立即處理,造成購買上不愉快深感抱歉,並說可能是內部員工不清楚活動內容,才造成誤解。
 
林口復興店店長也回應表示,因為周年慶活動太熱烈,一時供不應求,加上上午湧入大量外送,人手不足,導致存量不足,但又希望滿足現場排隊人潮,才有上述誤會,會虛心檢討。
 
《蘋果》今天下午到被投訴的林森店觀察,不願具名店長表示,網友是昨晚9點左右到店購買翡翠檸檬,但總公司僅告知活動是在日當天,未告知詳細時間,所以當時門市布條尚未掛出,優惠活動還沒開始,之後接到總公司電話告知有客人在臉書反映後,今凌晨1點就掛出買一送一布條了,也同時在臉書向網友致歉,並答應贈送飲料補償,但網友卻表示要將飲料外送到指定地點,但之後卻未告知詳細地址,也沒再留言了。
 
前往消費的民眾蔣欣如說,不知道今天有翡翠檸檬買一送一的活動,櫃台附近也沒有任何事告訊息,覺得活動誠意不足,如果知道有買一送一當然會選更省錢的飲料。民眾張維楷說,朋友有告知有買一送一活動,但現場幾乎沒有任何訊息告知,本來還半信半疑,後來才知道店家僅掛了一張布條在騎樓外,根本不容易注意到(朱正庭、蔡孟修/台北報導)

老師抗議台南市校長遴選不透明(轉載)



2016-05-22 11:08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即時報


抗議校長遴選不夠透明,台南市教育工會老師上午在遴選會議的會場外,舉白布條抗議。台南市國中小校長遴選作業要點,民國103年修正後, 教師代表改為由教育局圈選,不公開引發台南市教師會及教育產業工會抗議。
兩個台南市主要的教師組織認為,教育局圈選的代表,不能夠代表校長遴選學校的教師意見,而且在前兩年工會送進教育局的學校老師意見,並沒有送給遴選委員會參考,只好趁著遴選委員會今天在大成國中開會,工會一早在會場之外遞送相關的資料給委員會參考。
工會認為教育局做法不民主,教育局表示,一切都是依照遴選要點辦理,會採納遴選校長學校的教師意見。

台南市教師團體上午在校長遴選會議會場外抗議

分享

台南市教師團體上午在校長遴選會議會場外抗議

分享

台南市教師團體上午在校長遴選會議會場外抗議

分享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杏壇爆醜聞 南榮科大校長賣假學位論文(轉載)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12日電)私立南榮科技大學爆發重大杏壇醜聞,台南地檢偵辦黃姓校長涉嫌對外販售偽造的哥斯大黎加英培爾大學碩、博士學位證書,且盜用國外期刊論文賣給校內教師作為升等之用,獲利逾600萬元。
調查局台南市調查處接獲檢舉,得知位於台南市鹽水區南榮科大黃姓校長涉及杏壇重大醜聞及貪污,馬上展開調查;台南地檢署昨天指揮調查人員兵分30多路搜索,查扣教師行賄黃姓校長帳冊、偽造學位證書、假論文,且帶回31人漏夜偵訊。
台南市調處調查發現,黃姓校長自103年起利用南榮科大、及桃園、高雄的學校據點,對外販售偽造的哥斯大黎加共和國英培爾大學的碩、博士學位證書,博士證書每張新台幣70多萬元,碩士學位證書每張40多萬元,購買者不需上課就能取得。
另外,黃姓校長還盜用國外期刊論文,賣給校內教師,作為著作升等審查使用,每篇價格15萬元至55萬元不等,校內有10多名教師購買。
南檢訊後,今天向台南地方法院聲押黃姓校長及吳姓配偶,南榮科大人事室蕭姓主任、研發處劉姓處長等7人,分別以5萬元至50萬元交保。1050512

南市頂級月子中心爆群聚感染 院方涉隱匿挨罰(轉載)



台南市聖帝諾月子中心從四月中旬到本月上旬,發生嬰兒呼吸道群聚感染,該中心不僅未依法向衛生局通報防疫,還持續接受新生兒與媽媽入住,蘋果接到民眾投訴,今日衛生局派人前往突擊檢查,月子中心坦承並未通報,衛生局將約談業者後依《傳染病防治法》開罰1萬到15萬元,也會指導業者做好感控措施。
 
 聖帝諾被譽為「皇家級」月子中心,分一般房、VIP房、VILLA房,價格依序為7800元/天、10800元/天、13000元/天,標榜房房採光,價格包括住宿、寶寶照顧、耗材使用及供餐,其中最貴的VILLA房即便產婦住滿2個月也不給折扣。
 
投訴民眾表示,最近在與其他做月子婦女閒談,大家都提到嬰兒有感染情形,且有嬰兒病情嚴重轉到新樓醫院與成大醫院治療,大家心裡都十分忐忑不安,但是業者並未對此向她們說明,也未對嬰兒進行隔離避免感染。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今日上午派員前往突擊檢查,業者除坦承沒有依法通報,並稱目前有3名嬰兒分別於5月4日、10日及15日出現鼻塞、流鼻涕等類流感症狀及腹瀉轉至成大與新樓醫院治療。
 
因業者沒在24小時內主動通報衛生局,衛生局當場要求該機構立即改善,應依法落實人口密集機構傳染病監視作業的登錄及通報。另發現換洗衣物未加蓋,亦要求改正,並擇期前往複檢。該局也會依行政程序法約談業者做意見陳述完後,依法開罰1萬到15萬元。
 
業者則在晚上發出書面聲明表示,病例發生並非大規模發生,且因嬰兒症狀都很輕微,所以沒向衛生局通報,但後續會按照衛生局要求做通報。(劉榮輝/台南報導)
 
發稿時間:16:19
更新時間:20:20

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余孟勳專欄/王雪紅事件之後:公益信託的公共性困境(轉載)

臺灣《信託法》以專章規範「公益信託」,施行 20 年來鮮少受到公眾關注。然而 2015 年下半年起,公益信託資本卻突然自 450 億元飆升為 750 億元其中社會福利公益信託也顯著成長分析認為是高所得富人願意回饋社會、名人加持效應,以及臺灣人的愛心等正面因素,但近期媒體報導王雪紅「假公益真投資」「公益挪錢術」,不免令人懷疑公益信託海嘯式成長的背後因素,以及能產生的真實效益。
該報導指出個案公益信託的透明度不佳、未反映公共利益,有心人以此架構控制私人企業股權、逃避稅捐牟取私利。但或許更值得叩問的是,整體公益信託的「公共性究竟如何?其優缺點是否真如一般所宣稱的那樣?國外經驗及國內法制環境的脈絡為何?公益信託是否能帶動公益部門良性發展,還是醞釀下一場慈善風暴?
qq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信託業商業同業公會公益信託業務統計 http://goo.gl/Lv75z7
公益信託雖不是法人,而且可否公開募款仍有爭議(注 1),但以私法自治為基礎、強調公共性任務、享有稅賦優惠、可接受公眾捐款並開立抵稅收據,仍與一般公益團體極為相似。因此,「公共利益是否存在」不僅是信託行為的法定要件、牽涉租稅分配及公平,更與既存的公益團體產生競爭與合作關係。本文試著從二個角度檢視公共性,一個是透明度(transparency),也就是公眾能否取得資訊並加以審視問責;另一個是責信(accountability),除了基本的財務管理義務,更重要的是有無促進公益。

透明度資訊貧乏自我證言的財務報表

與一般公益團體自願或自律公開資訊不同,公益信託依法需強制公告事務及財務資訊(注 2),且有制式的報告格式,只是資訊分散各受託銀行業者網站臺灣銀行華南銀行等)。經信託業同業公會資料統計,截至 2015 年底的 156 個公益信託案中,信託資本大於 1 億元的共有 22 案、合計 735 億(約占全部信託資產的 98%)。逐一檢視後發現,無公開資訊或資訊尚未更新的大型案件全部信託資產的 58%
表一
初步從資訊是否完整揭露的面向來看,除了未公開資訊案件,其餘皆按制式格式公告,但公告資訊內涵仍有差異例如公益支出或信託財產清冊,有的採逐筆揭露(例如每一筆救助金的對象、金額及用途)、有的則依性質彙總表達(例如僅揭露家暴救助及急難救助小計);會計表達也並非完全一致(注 3)。
其次,大多數案件都已公告 2015 年度資訊,時效性尚佳。最後,資訊雖然都公告於受託銀行網站上,但取得路徑差異大,包括設有專頁供查詢、雖有專頁但首頁無法到達,或沒有專頁採個別案件公告等情況(後兩者需以關鍵字搜尋,取得較不易)。
photo-1457612928689-a1ab27da0dad
這些差異主要是受託銀行間執行細節的落差,或可透過主管機關的要求、評鑑或外部人的整理分析加以改善,初步看來相較於缺乏強制資訊公開規定的公益團體來說,更為透明。但需加以理解的是,這些大型公益信託聚焦在社福、教育和宗教領域,絕大多數只捐助金錢(grant-making)而少有實際事務運作,資訊極為單調且易於標準化,與一般公益團體面對的複雜內外部環境截然不同。
此外,或許因為不依賴公眾捐款、溝通需求較低,公益信託除了制式格式以外的資訊非常缺乏,例如基本資訊(委託人、是否設置諮詢委員會、監察人及諮詢委員名單及學經歷等)、業務資訊(只有支出金額,缺乏質性評估),以及關係人資訊等,導致公眾難以窺知其運作邏輯。
簡言之,目前公告的資訊就是許多財務報表而已。個別公益信託由誰主導、在做什麼、做得如何,具體面貌難以辨識。更別說這份由數字堆砌出來的財務透明難以驗證,只是銀行業者的自我證言──同樣規模的公益團體依《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免納所得稅適用標準》,需經會計師查核簽證,大型公益信託卻無類似規範。
photo-1431576901776-e539bd916ba2

責信公益參與偏低效率落差大

如何具體衡量社會效益很不容易,也常有誤解。以羅銓教育公益信託報告書的內容為例,其效益即等於年度公益支出(大多是補助和獎助金,以及協辦公益活動),但所指的公益支出只是「投入(input)」,無法直接與「成果(output)」劃上等號。
普遍缺乏具體效益評估,可能出現的問題是,一方面大型公益信託只關注「慈善」,捐贈行為完成就已圓滿了其對「公益」的想像;另一方面,只對有限的社會需求做出回應,對結構性問題缺乏深入研究的意志和行動策略;最後,對於如何促進整體公益部門專業發展沒有太多想法,也暫不打算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photo-1417733403748-83bbc7c05140
僅以財務數據衡量社會效益顯然過於單薄,但各大公益信託「只給錢沒有想太多」的單調面貌,反而因此讓它們的公益支出具有可比較性。雖無法和一般公益團體對照,至少可呈現個別信託之間「參與公益積極程度」的差異(分析說明詳注 4)。
首先,公益信託總資產主要由「信託資本」、「累積盈餘」及「未實現利益」三個項目組成(名詞解釋詳注 5)。
注 5:
資產的組成主要包含三個項目,一是「信託資本」,也就是初始成立信託的本金,包括金錢、股票、共同基金或土地等;另一個是「累積盈虧」,代表的是信託資本歴年收支的盈餘加總;最後一個是「未實現利益,是股票或共同基金的巿價與成本之間的差異,因尚未出售故未實現。
不管整體或個別來看,如下圖所示,在信託資本沒有明顯變動、累積盈餘微幅增加的情況下,資產變動主要來自未實現利益的波動。換句話說,影響信託資產價值的關鍵要素,是所持有證券的巿場價格,而不是各年度的公益支出。
image (1)
這代表的意涵是:
  1. 「信託資本」無法反映現實如同本文一開始提及「信託資本大幅增加」,這種常見的分析因未考慮巿值而使得意義受限。分析樣本中即有 1 件案的股票價值減損超過 35%、3 件案增值 20%~60%,因此信託資本的數額無法呈現真實規模及影響力。就如同分析商業公司時只看「股本」,或分析公益團體時只看「法院登記財產總額」一樣,代表的是「歷史」或「法定」觀點,卻與現實脫節。
  1. 公益支出完全無損信託的資產價值:不僅未動用本金,每年從事公益都還有結餘(累積盈餘持續增加)。
  1. 「保本」仍是運作的主旋律:依據前項說明,顯然「保本」、資產存續,或甚至家族傳承的傳統概念仍主導公益信託運作。相較於公益團體僅能動用創設基金的孳息,公益信託依法可直接動用本金。但這個制度中的彈性未被加以利用,同時也代表參與公益的程度有「隱形天花板」。
credit-card-1-1510273-1600x1200
與此相對地,美國類似的私人基金(private foundation)每年公益支出需達資產的一定比例,通常是5%,換算存續期間約為 20 年(20*5%=100%)。用意除了確保最低的公益參與,也降低資產累積的速度甚至使其歸於消滅,與臺灣的思維及文化顯然差異巨大。
談到公益支出比例,臺灣的公益信託沒有相關規定,而公益團體依據《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免納所得稅適用標準》,不得低於每年收入總額的 60%。但公益信託不應直接套用這個「收入」為基礎的支用標準,因其運作資金來源是既有的資產,而不是每年的孳息,這也是前述美國以「資產」計算最低支出的原因。
photo-1459257831348-f0cdd359235f
更進一步看,以「收入」而非「資產」基礎的支用標準,既無法確保穩定合理的公益投入規模,更可能造成資源持續集中,成為變形的財富重分配(說明詳注 6)。換句話說,對於以資產而非收入為運作基礎的信託基金而言,僅以「收入」規範不但只抓到小魚,更可能造成資源過度集中。
這些大型信託每年公益支出約 5 億,占收入 11 億的 44%,或資產總額 442 億的 1.1%。整體而言不僅未能達到臺灣公益團體的支用規定(差額約 3 億),與美國標準更是非常遙遠(差額為 17 億,總額約為目前的 4.5 倍),且僅有 2 件案同時符合這些標準。
image (5)3
在缺乏強制規定下,個別信託運作也有顯著差異。前面已提過「公益支出/資產」是較合理的觀察指標,但如何得知運作的型態或效率?以三個年度平均的「公益支出/總支出」或可解決這個問題(詳注 7)。
注 7:
信託的支出除了公益用途,最主要是受託銀行業者所收取的管理費,也就是說後者可以被視為從事公益的成本。「公益支出/總支出」這個比率愈低,可以解讀為相對效率低,也就是支付管理費較高。
加以量測後,下圖左下角代表公益投入程度(公益支出/資產)效率(公益支出/總支出較低的大型信託,不僅投入公益事務的相對規模較小,實際運作也不以公益活動為主、甚至低於支付給受託業者的管理費。
或許什麼是合理的公益支出標準還有爭議,然而這些公益信託運作極為單純,受託業者提供的服務沒有明顯差異,因此效率偏低是否合理有待商榷。
表四

公共性的背離

有學者指出臺灣「信託為主,公益為輔」的現象(注 8),在前述的初步分析有限資訊後更顯真實。大型公益信託不僅公開資訊貧乏且公告狀況待改善、參與公益的質量不足,更深層的矛盾是強化了財富資源集中的階級問題。在這個私益與公益的交換機制中,相較這些信託所獲得的個人名號彰顯、無差別稅賦減免,以及鎖住公開發行公司的所有權無法流通等理財規畫優勢,公共領域不免顯得得不償失。
制度設計未加以主張公、私益界線(例如最低支出要求),雖然尊重了委託人意志,卻因積累財富的資本邏輯和財產傳承的文化,無法如願獲得公共利益的擴張。以租稅來看,不僅導致國家調節社會不均的能力下降、變成以私人主導的佛心來著的布施分派,更造成國家機器因資源不足而監理機能難以運作、美其名為「自由化」或「巿場機制」。
photo-1421081177127-339f586c9b49
更直白地說,無論有意或無意,大型公益信託捐錢救急的表面看似慈悲無量,以目前運作情況看來卻可能製造更多火坑。國家監理應涉入到何種程度還有待爭辯,但過於強調「小政府」的完全放任已成為一種螺旋,不斷侵蝕政府運作能量及社會信任。理應由國家負擔的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逐漸不足、弱勢者再被弱化,接著由這些私人資金以各種面目補位,不但成效難以預期,公眾也更難課責。
換言之,如果「信託制度」是私有財產制的典範,那麼這些公益信託非但無法超越其本質,反而加為其遮掩了與公共性的衝突,蠶食鯨吞消解「公益」或「慈善」的意義。
photo-1423768164017-3f27c066407f
同時,我們不妨重新檢視常見的、過於扁平的關於公益信託的敘事(注 9):「成立簡便」但也因此不具法人資格,難以如同公益團體經營具體公益事務,因此以發放補助為主;資金運作靈活且人事成本低,代表的是服務能量有限且關注難以深入,且因為文化差異,資金運用的制度彈性尚未被充分利用;「財產分離得以永久存續」,但公益信託的存在目的是永久存續嗎?如何確保財富不過度集中?
「公益目的自主性」也不無疑問,這些以慈善、教育和宗教為旨的大型信託,是否也與公益團體或捐款人關注相同的議題、加深公益資源的重複投入?而受託業者及監察人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及洞見,能協助處理複雜的社會議題,抑或太過高估了財務技能所能創造的社會價值?
photo-1422393462206-207b0fbd8d6b
由此,公益信託資本大幅增長除了拍手稱慶的正面能量充滿,也有讓人憂心的深遠效應,例如公眾念茲在茲的轉型正義黨產交付公益信託真的就自我實現了嗎?抑或以公益的修辭,掩蓋其所未變動的操弄本質?
納稅人不能只有發怒(要怒的事還很多),必須理解現況,接著理清問題脈絡和現實困境才能進一步豐富公共討論的內涵──這也是下一篇文章要接著探討的。


附注:
  1. 公益勸募條例》第 5 條第 1 項以列舉方式明訂勸募資格:「本條例所稱勸募團體如下:一、公立學校。二、行政法人。三、公益性社團法人。四、財團法人。」如從狹義解釋則公益信託不具法人地位不可公開勸募。但也有看法認為公益信託運作目的及性質近似財團法人,應可適用(潘秀菊、陳佳聖,2015,《公益信託涉及勸募活動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
  2. 信託法》第 72 條,「……受託人應每年至少一次定期將信託事務處理情形及財務狀況,送公益信託監察人審核後,報請主管機關核備並公告之。」
  3. 當年度公益支出有的計入損益表之當年度費用,有的則未計入而直接呈現在資產負債表的「本期分配」或「累積盈虧」科目;有價證券資產有的呈現巿價,有的則以成本表達。
  4. 分析樣本為資訊較完整的 14 個公益信託案件。需特別說明的是,因偶有發生某年度鉅額支出或完全無支出的情形,為避免偏誤且依《信託法》不能連續 3 年無業務活動,故均以 2013-2015 年度平均計算。以公益支出占總資產比率為例,其計算方式為「平均公益支出/平均總資產」,而不是直接以三個年度的「公益支出占總資產比率」來取平均值。
  1. 下表以公益信託 E 和 F 為例,如果援引杜邦方程式的分析概念,將「公益支出占資產的比率」(a)公式予以展開,便可等於「公益支出占收入的比率」(b)乘以「收入占資產的比率」(c)。E和F雖然公益支出占資產比率均約 4%,卻是二種截然不同的樣貌:E達到臺灣的 60% 收入標準、F 沒有,但顯然 E 的年度收入僅是資產的一小部分。假使試著對應臺灣的個人稅制,「收入」基準就等同針對「年度所得」,「資產」就是針對「財富」,而過於著重前者(綜合所得,主要為薪資)而忽視後者(資本利得,或遺產及贈與),則被認為是造成近年財富差距擴大、造成不平等的主因之一。
表六
  1. 王俊秀(2012),《人民財團與信託社會》。臺北:巨流圖書。
  2. 公益交流站NPOst(2016),《王雪紅「假公益真投資」續篇:公益信託到底是什麼?》;永續報告平臺 CSRone(2014),《公益信託把愛心捐款提供給最需要的弱勢族群

臺灣 NGOs 為什麼要去海外做援助?從至善基金會談起

「臺灣在國際上已經像個孤島,只能用經濟做生意。現在進入新時代,難道不能用愛、用公民力量走出去嗎?讓臺灣青年活出力量。」至善基金會洪智杰執行長說。
至善基金會,1995 年成為臺灣民間第一個自發性協助越南貧童的國際援助組織,是九○年代後期臺灣非政府組織往海外擴張的尖兵之一。2004 年,歷經組織重整的至善在越南中部偏遠落後農村推動幼兒照顧計畫,2006 年在雲南麗江市推動大山女孩中學生助學計畫。
同一期間,1999 年,至善進入臺中大安溪沿線部落投入 921 災後重建,2006年,艾莉風災幾乎斷了新竹尖石泰雅族部落的生機,2007 年,至善在尖石後山養老部落成立第一所幼兒照顧中心。2009 年,莫拉克颱風重創高屏地區原民部落,至善協助當地團體,解決婦女就業及孩童托育問題。
越南身障孩童等待進行矯治手術
越南身障孩童等待進行矯治手術
至善基金會每年捐款收入 1 億元,雖有能力長久動用資源做援助,收入總額卻也無法和大型非政府組織相比。(注)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長久發展海外計畫?這也是許多援外非政府組織經常碰到的疑問:為什麼不把力氣和資源拿來幫助臺灣的孩子和弱勢?
「這不只是臺灣人經常在問的問題,就連原住民的小孩、越南人、雲南人都會問。『你為什麼要來幫助我?』」洪智杰說:「他們被忽略慣了,看到你就覺得奇怪,懷疑你的動機,質疑你的目的,他們不相信有人真心為他們好。」
「對我來說,這其實都回歸到同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助人?』這是一個地球村,而『互助』這個意義幾乎在所有語言中都可以找得到,這是人類要生存下去所必需擁有的美德。
然而他也知道,從幫助臺灣人到幫助外國人,確實是跨過了一條「線」。對洪智杰來說,他的初衷很簡單──
「一是感恩與回饋。臺灣在八○年代以前,受到非常多的教會幫助,有多少的學校和醫院都是國外宣教士幫忙蓋的,他們許多人甚至在臺終老一生。我們得到世界無私的給予,而我們如今已經有能力回饋世界。」
十年來,至善在越南的幼兒計畫擴張至營養不良孩童改善專案,助學計畫延伸至大學就學扶助,總計每年服務超過 4000 名孩童;在雲南,與玉龍縣教育局合辦幼兒照顧學前教育實驗計畫,培訓超過 300 名教師,間接服務超過 6000 名孩童。這些都是取經自臺灣已推動超過 30 年的幼教觀念(如「角落教學」)與專業教育資源,並引進至善在新竹尖石的跨文化服務經驗。
雲南大山女孩利用課餘時間上山挑柴,回家煮飯
雲南大山女孩利用課餘時間上山挑柴,回家煮飯
「至善的共同創辦人來自世界各地,從越南開始做計畫。因為這樣的歷史因素,至善在做的始終都是跨文化服務,鎖定的是跨文化中的弱勢,亦即『兩個族群在發展過程中,因為步調不一致而產生的弱勢或被犧牲者』,這除了國內的原住民部落,最典型的就是國際間的跨文化、跨地域。」洪智杰說。
「這也牽涉到我的第二個初衷:分享。因為大家共同創造的經濟成果,以及政治的改革、政府的開放,臺灣的 NGOs 已經愈來愈成熟,公民社會終於有活力站起來,是時候開始有能力分享了,分享我們的富裕與經驗。
說起海外援助,洪智杰有非常多觀察:「臺灣的援外非政府組織非常特別,在國際上是少數既有本土經驗又有海外計畫經驗的群體,這跟我們從八○年代以前的受援國角色轉型成現在的援助國高度相關。」
臺灣的國際援助,從最早期開始扶助泰北孤軍,到後來如世界展望會、家扶基金會等國際組織,當臺灣的捐款已經多到滿出他們的需要時,開始半自主獨立的擴張到海外去援助他國,順勢將年輕人帶往國際。九○年代後期,本土 NGOs 如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路竹會、慈濟等,開始更懂得分享的能力,逐步往海外發展。
「當然成本效益也有差,同樣一筆錢,在臺灣和在越南能發揮的程度完全不同。」洪智杰笑說:「只是,同一個計畫在越南可能要 30 年才看得到成效,在大陸只要 20 年,在臺灣可能只要 10 年。我們早期在越南的經驗其實對之後在新竹尖石與高屏的計畫都有所幫助,這是一個不斷相互學習的過程。」
越南達克隆幼兒照顧中心,孩子正在享用營養餐
越南達克隆幼兒照顧中心,孩子正在享用營養餐
新竹馬里光幼兒照顧中心,由至善培力的部落媽媽正照顧當地學齡前幼兒
新竹馬里光幼兒照顧中心,由至善培力的部落媽媽正照顧當地學齡前幼兒
這即是他的第三個初衷──相互學習。「在助人過程中,到最後你其實是在幫助自己,那是一種學習的態度。」洪智杰強調:「尤其我們在做跨文化社會工作時,會發現自身的敏感度非常重要,極需保持謙虛。因為我們常常是資源的分配者,你必須意識到如何使用你的權力,必須知道如何去聽懂對方的需要,這都是一種學習。」
如今,國內年輕人逐漸開始出於好奇與自我實現,不斷透過非營利、非政府組織到國際上去拓寬視野,跟早期回饋世界的出發點已不盡然相同。然而洪智杰樂見這樣的轉變:「臺灣因為國際政治的關係,許多聯合國和國際組織的職缺都無法參與,這形成視野上極大的落差。既然如此,我樂見年輕人用其他方式、管道與力量走出去。」
所謂「國際政治的關係」,也是臺灣海外援助大部分還停留在亞洲的原因。因為知道單打獨鬥很困難,意識到需要結盟,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與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等花了 10 年,組成「臺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Taiwan AID),動員有在做援外計畫的團體,希望大家團結一心,讓民間力量走出去。
尖石國中開心農場帶領孩子親近土地
只是,政治上的困境豈是民間結盟就能克服?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內政發展成熟,外交始能健全。政府因此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政黨再次輪替後,洪智杰對新政府有什樣的期待?
「我們過去 5 年的國民所得毛額是逐年成長的,可是我們政府花在援外的經費卻逐年下降。」洪智杰正色說:「從整體環境來看,我們期望政府能提高國際發展經費,並且用公開透明的機制,把經費有效委託給民間 NGOs,否則臺灣公民社會的能量相較於他國還是非常微弱。」
「此外,臺灣的援外法源《國際合作發展法》顯示,辦理國際合作發展事務上,臺灣的 NGOs 沒有被政府認可為一個平等合作的夥伴,就連國際上都認可了,臺灣自己竟然還沒有。」
洪智杰進一步補充:「同時,法條也顯示我們的外交部沒有權力去協調各部會,包括教育部、蒙藏委員會等,沒有辦法發揮綜合的效能,這是政策上的設計不足。我們因此強烈主張修訂國合法,臺灣需要一個與時俱進的援外法令和政策。」
至善的國小教育支持服務
至善的國小教育支持服務
回頭檢視至善基金會的核心精神,是要利用教育,啟發每個人的天賦,讓更多人能再回頭透過教育,不斷傳承,以此而形成「善」的循環。而這樣的理想與信念,對洪智杰、對至善來說,都沒有地域限制,有的只是跨文化的關懷與學習。
注:根據臺灣公益責信協會 2014 公益觀察報告推估,臺灣每年的捐款總額超過 500 億。其中慈濟達到近百億,家扶、世界展望會、創世基金會等皆各自可達到 40 億上下,占掉臺灣捐款市場近半的能量。

行政效率整死社福團體,有錢也拿不到──長照政策的魔鬼細節

雲林縣老人福利保護協會理事長林金立已經在偏鄉勞動人口流失、高齡人口分散與獨居的雲林縣,照顧家鄉老人 20 年了。從最初缺乏長期照顧政策,到長期照顧 1.0 版本,如今面對即將要運行的長期照顧 2.0,在第一線耕耘多年的林金立第一句話就是「行政效能低落問題一定要解決。」
據內政部統計處 104 年底的人口結構分析顯示,雲林縣目前的高齡人口比例達 16.7%,為全臺老人比例第二高的縣市,僅次於嘉義縣,長照資源缺口極大。在長照 1.0 中,讓林金立窒礙難行的「行政效能低落」,指的是社福單位向地方政府申請與核銷經費,撥付流程緩慢的問題。
15183443486_35b654cb2a_b
像林金立經營的、這樣包含居家照顧、日間照顧、送餐、喘息、家庭託顧等全方位老人服務的照顧中心,其中最大的服務項目,便是由照顧服務員所負責的到府服務。
「我們現在總共服務約 1500 位長者,居家服務便占了其中 1300 人」,林金立聘請 170 個居家照顧服務員,但「去年平均全臺每個單位拿到補助的時間是 3、4 個月後,也就是說,一個照顧服務機構必須自備 3、4 個月的營運週轉金,才有辦法撐下去。
林金立不諱言指出,拖欠 3、4 個月還是「平均值」,「雲林還曾有拖到 8、9 個月後才拿到錢的經驗」,讓機構每個月想到下個月的薪水沒有著落就頭皮發麻。大學一畢業就跳入老人服務領域的林金立分析,在臺灣從事老人照顧,不論是居家服務或日間照顧,都是勞力密集的工作,只要有熱情、有服務意願的單位都可以嘗試投入,「但行政撥款的程序與速率,反倒形成一道非常高的門檻」。
4619527285_c31bce15d1_b

招標採購無以為繼

過去長期照顧制度與地方社福單位的合作模式採用的是採購法。先由政府招標、委辦,1、2 年後再重複一次。這樣的行政架構不但在經費撥付上緩慢,還有預算用不完、來年被砍預算的風險,或預算提早用完、使用者無以為繼的困擾,忽視了社會福利保障「每個人享有平等權利」的基礎,讓現行服務的體質不得不斤斤計較。
另一個缺點,便是讓服務機構產生競爭關係,「不是有(標到)就是沒有」。林金立舉例,曾有服務表現績優的單位,因再次招標時檢附的文件漏了一份,導致不符資格,居家服務的額度隔年就得全部取消。「老人必須釋出,去適應其他單位提供的服務,工作人員也必須全部解散。」長照 1.0 的行政系統運作下來,十分不利於投入老人照顧的組織長期發展人力培育與財務規畫,而目前的 2.0 政策白皮書卻只看到「行政效能橫向聯繫」的空頭宣言,讓社福團體難以忍受。

稅收制與保險制,不光是數字問題

「雖然蔡英文上臺,讓長照走向稅收制,但相關官員也在討論怎麼學習保險制的好處。」臺灣社會福利學會政策部主任王兆慶提出,保險制的優點是政府以成立基金的方式,與社福團體形成特約關係,「透過管理委員會,而不是由公務預算層層轉手,讓這筆基金將直接與民間團體建立關係。」
林金立補充,政府與民間單位建立特約關係,可以用許多查核機制來檢定機構的服務品質與能力。例如,特約關係代表一個合格的機構可以主動向政府申請推動長照服務,主管機關檢查資格後,可直接核定撥付給機構的經費額度,成為機構一年服務量可以消化的長照預算。「之後若服務品質不好,政府可以給予改善期,若改善不良再取消特約關係,而不是一翻兩瞪眼的招標關係。」
photo-1420661664115-fe1746ebe671
「長期照顧應該要是一個規範性的服務市場,不能單純看成一個產業。」針對現在蜂擁談論的「銀髮商機」,長照醞釀著創業與創新的種種藍海可能。林金立卻提醒,長期照顧的需求來自失能人口的產生,失能人口越多、失能的越久,長照缺口越大,這已是這個「產業」命題的弔詭之處。而若是以一般產業的簡單邏輯來看,產業就是要創造需求才能賺大錢,王兆慶恐怖預言,「這會讓長期照顧變成盡可能幫每個人都插上呼吸管,再讓你活個十年八年來賺錢。」
王兆慶建議,政府可以將長期照顧「產業」做兩塊截然不同的劃分。一是純照顧,讓非營利的團體作為主軸,或開放小規模的熱情創業家,以「照顧服務是愛的勞動」的非營利出發點為主。第二則是輔具、交通接送、家庭修繕的創新開發與新型態服務流程,發揮真正的產業化潛能。
長照的「產業」前途,政府如何委託、補助、開放,民間怎麼營利、怎麼非營利,王兆慶斷言,這個大命題將會是下一個階段的熱門討論。

暴走老人來了!日本高齡社會比你想的更可怕



提到日本的老人家,你心中是否會浮現小丸子爺爺的印象:和藹、微笑滿面、身體健康。但根據日本共同通信社報導,2015年上半,日本老人的犯罪人口已經超過青少年;除此之外,近年日本還出現了一群「暴走老人」,他們總是暴怒、咆哮、憤恨不平。現在就來看看在大家印象中安靜詳和的日本社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而台灣會步上同樣的「兇暴長者」之路嗎?





在日本,近年來出現了這樣的一個新名詞「暴走老人」,專門形容脾氣暴躁、容易動不動就發飆的老年人。你以為這些老人只是脾氣暴躁而已嗎?不,日本的老人犯罪近來有持續上升的傾向。




根據統計,在2015年,日本老人犯罪的殺人及搶劫案,就比2014年多出了11.8%。




日本芥川獎得主、紀實小說家藤原智美觀察,讓老人不再和藹的主要原因,來自於老人對社會快速演變的焦慮,這種焦慮感讓他們發現自己與社會格格不入,甚至,會認為自己的暴走行徑是在教訓晚輩,而自己是這個紛亂社會中,維持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除了老人的暴力犯罪案件上升之外,日本老人的犯罪人口已經超過青少年犯罪人口;根據日本時報的報導指出,2015年上半年,老人的犯罪人口有兩萬多人,而14到19歲的青少年犯罪人口則不到兩萬人。




「老年貧窮」是造成老年犯罪人口越來越多、甚至高過青少年的主因之一;日本時報指出,老人福利金的刪減和近年經濟環境不景氣,使得老年貧窮問題日益嚴重。







另外,步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已經到達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名老人,而且這個比率正在逐年上升,因此就算老人的犯罪率不變,犯罪人口數也會隨著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而上升。




那麼台灣呢?與日本不同,目前台灣的老人犯罪人口數與青少年差不多,大約分別占總犯罪人口的百分之四。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老人的犯罪成長率也有逐年提升的趨勢;另外,在2014年,台灣老人的犯案類型最大宗的是酒駕造成的公共危險罪,佔比21.8%。




老人犯罪是每個高齡化國家的必經課題,背後反應出更多的是整體社會對於老人的態度,從制度面的福利問題到社會變遷的心態調適問題;看看走在高齡化這條路上前頭的日本,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參考資料:
In Japan, the elderly are committing more crimes than teenagers(The Washington Post)
Police take action against more elderly than juveniles for first time(The Japan Times)
Crimes by elderly on the rise(The Japan Times)
【放眼天下】日本「兇暴長壽」!(新新聞)
老婦不爽被瞄當街捅人 日本暴走老人激增(ETtoday)
103年老人犯罪概況(內政部警政署 警政統計通報)

製作:張雅柔
責任編輯:吳采妮、洪婉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