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從布丁三姐弟看公益



     布丁三姐弟所帶出的問題,看似簡單,卻引起社會大眾廣泛的討論!就連上網輸入關鍵字搜尋,都有著看不完的文章。於是筆者也特別篩選幾篇,提供不同的觀點,作為自己的看法,並引以為戒。



關於事件完整的原貌性


     在維基百科中已有熱心的民眾整理出一系列的文章與看法,有興趣的讀者能參考聯結,在此不作贅述。


做公益的出發點
1545881_895679030550926_7165946200660825353_n
圖/取自蔡康永臉書


      蔡康永常在1月10日寫下「給殘酷社會的善意短信」,感慨:「我們做善事,是因為覺得這樣做才對,才符合我們對自己的期望,而不是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指導對方怎麼生活。付出,常常是因為我們想付出,而不是因為我們比較高級。」此發言立刻令網友聯想到布丁三姊弟,引起熱烈討論。


     既然出發點都是基於同理心,那麼對錯好像就不是這麼重要,而是如何檢討與改進。



到底台灣社會的標準在哪裡?

從布丁三姊弟事件,看臺灣人性格的「極致」展現!

     該篇文章指出從商業行為的模式探討,在眾多甜點市場裡,就有不少類似布丁這樣同質性的甜點競爭者,三姊弟布丁維持著市場基本盤的立基點為何?布丁特別好吃?當網友一窩蜂的撻伐時,答案顯然呼之欲出,就是「愛心」!

     被貼上「接受援助善款者」標籤的三姊弟,公開展現對物質慾望的追求,引起臺灣人對這些恩惠接收者冠上「應該有的期待」,甚至用放大鏡來檢視著。以同齡者來說,他們似乎不能夠擁有這些優渥的物資,因為這些物資背後的來源,可能是來自這些善心人士。所以,引發這些給予過支助的人,覺得自己是像是受欺騙的一群,「原來你們根本已經不需要幫助了!」。

     臺灣人的良善,好要發揮到最好,讓社會處處有溫暖,而它的對立面就是在施予後所設定的「框架」,對於接受者應有的「弱勢印象」,若跨出了這樣的框架,將受到最極致的輿論壓力無限上綱。

     在三姊弟、阿嬤及台灣眾多善心人士,三者之間,刻畫出台灣人性格「極致」展現的最佳寫照。當然,沒有任何人想被任意揮霍那份助人之心,還有很多很需要被幫助的人,仍在社會角落某處。

     以此事件觀之,在施與受之間不一定是平衡的兩個點,但如果有偏執,往往會成物極必反的狀態。但善心者的愛心,確實是需要更極致發揮在各個「對的地方」。



事件的擴大: 數位時代的「資訊」特質
[曹家榮] 鄉民的信任危機?!三姊弟布丁事件的社會考驗

     無論是誰,如今都難免在網路上留下各種記錄,而這些記錄都將會成為自身日後言行舉止的檢驗與對照。

     在超商多訂的麵包、飯糰、鳳梨酥與三姊弟布丁之間的關聯:在這些事件背後,都有著無數顆熱心奉獻卻又被傷透的「愛心」。

     講「心」太感性,會哭。換個方式說:我們必須認識到,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傷心」事件背後,我們正在耗損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種資本:信任。

     目前已退休、過去積極推動社區大學與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學家顧忠華,就曾指出:社會資本是一種能產生公共效益的信任與合作關係,在這樣的關係中,個人的私利能夠與社會的共善連結起來。

     換言之,不同於以私人利益為前提的合作關係,許多時候是充滿著風險與算計;在有著高度信任資本的社會關係中,不僅能降低個人利益的風險,更能提昇整體社會合作的動能。

     因此,其實包含共享經濟、群眾募資,這些群眾時代新興的合作經濟模式,不僅都相當仰賴信任資本,也影響著信任資本的再生產。換言之,當某些企業以「共享」為名、或以群眾的支持為基礎,卻實際上只關切自身收益時,便是在耗損著整體社會的信任資本。

     回過頭來,雖然不管是「超商多訂」或是「三姊弟布丁」,看起來都不是上述這類企業體。但如果我們再細想,其實當他們透過群眾網絡獲得「愛心援助」時,便已然「利用」了這個社會的信任資本(編按:你可以這樣想像,換成白話文就是網路名人潔哥說的「人情債」)。



有一種可能,我們在根本上都有問題!

布丁三姊弟的教訓 關鍵在結構不在阿嬤


     台灣社會的價值思考往往出了任何事只會指責當事人的道德問題,而從來不去思考背後的結構問題,飛安如是、塵爆如是,布丁也如是。

     布丁事件根本的結構問題在於:愛心到底該怎麼做?以三姊弟的情況來說,喪母、父親生意失敗、跟老年阿嬤相依為命,這種情況,要幫助他們,應該是設立捐款專戶,由專人信託管理,為他們量入為出,讓三姊弟能好好專心上學,並有慈善教育機構社工來協助輔導教育他們,以避免隔代教養經常出現的各種教育問題,包括指導正確的金錢觀念,這才是在類似情況下愛心「做好做滿」的標準方式。

     在街上到處都有賣愛心商品的弱勢族群,常常舉個標語寫說「為了自立」所以才來賣愛心商品,這就是自欺欺人的明白表現,買愛心商品其實是一種施捨,靠別人施捨過活算是哪門子的「自立」?但賣者卻認為是自食其力。這樣買賣雙方都在自欺欺人的情況,一旦放大必然出現問題,這就是造成這起布丁事件的底層原因,社會覺得買布丁是施捨,但在三姊弟看來,三個小小孩每天做幾百個布丁,處理訂貨出貨忙得不可開交,他們覺得錢是自己辛苦賺來的。

     布丁三姊弟事件只是這個社會總體問題的縮影,當這個社會做任何事不「做好做滿」、不知應有的基本方法、沒有完整的規劃,只想自欺欺人,因此造成問題,出了事卻只會指責個人道德,影響的,又豈只是三姊弟一家?

     當社會低薪血汗壓榨年輕人,又把房價炒到恨天高,年輕人連個住的地方都不可能有著落,心灰意冷,頂多只能追求一點「小確幸」,連好一點的生活品質都不敢妄想,更別說生養小孩了,加上政府長年來濫用龐式騙局式的福利制度,據393公民平台計算,目前各種年金等潛在負擔,平均到每個未成年人身上,相當於小孩一出生就負債將近500萬,如此越生負債越多,當然不敢生小孩。社會卻不檢討這是背後結構問題帶來的必然結果,只會嫌年輕人不負生育責任,自欺欺人的製作政令宣導、發個幾千塊幾萬塊補貼,還疑惑的說怎麼一點效用都沒有,最後整個國家沒有下一代,未來各種年金沒人付,退休族群沒錢領,是不是其中很多人得燒炭?

     所以,阿嬤燒炭到底是真是假,實在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探討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如果台灣社會無法檢討結構,整天只會檢討個人道德,那最後燒炭的,恐怕遠不只是一個阿嬤而已。



我們還能夠做些甚麼?

總結

     我們特別去電詢問高雄市社會局三民社福中心鐘主任在這個案中,對於布丁三姐弟的了解程度。

     鐘主任表示從布丁三姐弟這個案從他們一開始申請中低收入的補助,社會局就開始關心至今,礙於個資法無法說明其個案的狀況,所有流程都按照標準走,未來社會局的目標希望繼續輔導個案回歸到生活穩定的狀態。

     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單位在事件未爆發其實都一直有付出行動的關心此個案,但在輿論的成長壓力下,這件事情才會滾雪球般越演越烈,如同上述所整理的文章一樣,從個別的角度來看,都是"對"的!拆開來看又會不同!

     或許再過不久整件事情就會平靜,甚至淡忘?但肯定的是同樣的標準將又會被套用在不同的個案當中!如果當大家把資源用在更深更廣的角度中來執行跟看待,相信結果就能大不同。前提是各個流程都能建立起明確完善的制度!



編輯:  汪叡聖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