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為什麼我們樂於痛恨非營利組織?(上)轉載

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力的組織偶爾會登上主流媒體版面,但報導內容往往是關於失敗、欺騙或詐欺。美國紅十字會爆發的醜聞即引發全部三種報導,當時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和 ProPublica 指控該組織在 2010 年海地地震後應變不力,ProPublica 以聳動的標題「紅十字會如何為海地募得 5 億美元卻只蓋了 6 間宅」來報導,引起大家熱烈討論,在這兩個組織的網站上留下超過 800 則評論,Salon《時代雜誌》和 《華盛頓郵報》等也刊登了數十篇類似文章。
紅十字會的回應是,由於土地權的爭奪與其他阻礙,對於流離失所的居民們而言,建造新的永久屋並非幫助他們的最有效方式,該組織轉而著重於提供緊急庇護所和過渡性住所,以滿足立即性的需求。紅十字會也說明其為海地賑災工作募得 4 億 8800 萬美元,其中 1 億 4500萬美元用於健康、飲水與衛生服務、霍亂防治等。雖然紅十字會似乎未符合大眾期望,但言過其實的媒體報導已將該組織渲染成沒用的騙徒。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非營利組織為惡的報導輕易受到大眾注意,引發廣泛譴責,儘管大家並不清楚詳情。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組織很容易受到狹隘的批判,而這些批判的重點通常集中在行政費用與計畫支出。《聖路易市日報》近日刊登了一篇文章,裡面提到當地的非營利組織如何「晉身為百萬富翁」。高層肥貓坐領高薪的謠言頻頻出現,但根據其中一個主要監督機構的調查,這類情況很罕見。
Charity Navigator在其 2014 年慈善機構執行長薪資調查中蒐集了 3927 個非營利組織的資料,其中只有 12 個組織提供高層人員薪資待遇超過 100 萬美元,占全部的 0.31%。此外,這些享有 7 位數待遇的執行長全都來自於收入超過 1350 萬美元的大型組織。
24263702343_c0a5e0633e_o

媒體也會以竄改計畫支出資料的方式來誤導讀者。舉例來說,《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的報導「老牌慈善機構並未全都達標」中附了一張圖表,說明 2012 至 2013 年間部分組織將收入用於補助金的額度並以此抨擊。
但此圖表並未提及補助金僅是這些非營利組織服務退伍軍人的方式之一而已。受傷士兵計畫為例,該計畫提供輔導方案、會友活動、退伍軍人福利申請協助、心理健康服務、融合式與適應性的運動、職涯輔導及其他方案。該計畫於 2013 年年報中列出其方案服務費用達 1 億 7500 萬 9142 美元,因此關於該組織在募款與員工薪資方面花費 2 億 1700 萬美元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
一般而言,揭發弊端是相當受歡迎的新聞題材,但非營利組織特別容易受到背叛、貪婪和失敗等指控的攻擊。為什麼大眾喜愛閱讀、分享和評論關於慈善機構的批評文章?為什麼人們如此熱衷於相信非營利組織的黑暗面?
答案很明顯,我們樂於看見受到膨風的人士或機構被打回原形。但根據文獻,人們對於慈善機構的某些態度,導致具社會影響力的組織成為誹謗與詆毀名譽的頭號目標。大眾普遍相信利己的社會規範並對「行善人士」抱持不信任感,造成非營利組織與其員工不斷遭到懷疑,而且大眾認為非營利組織比營利組織無能,因此高度檢視其產生的作用和員工薪資。
為了避免受到這些偏見的傷害,組織首先必須意識到這些偏見的存在,然後採取行動來推翻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