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你的捐款到哪去了?我們第一時間最不該做的就是「捐錢」(轉載)



2009年莫拉克風災時,我原本想參與志工或物資捐贈,所以開始搜尋網路資訊,了解災區的狀況以及欠缺的人力和物資為何,沒想到一投入,才驚訝的發現...

台灣災難發生時,各種資訊處理的狀況是如此的混亂,相關中大型「災難資訊整合平台」就約有80個,於是就一頭栽入了救災資訊的整理。

整整花了幾個星期,才稍微理出頭緒,將各類的資訊,彙整成莫拉克計畫 ,作為未來救災時參考資訊,除此,也在過程中發現,隨著極端氣候帶來的災難,建置一個能有效彙整民間各項人力、物資、募款資訊的民間救災平台 ,是刻不容緩。

因為當時幾十個中大型的平台提供的資訊時常是有錯誤的,而且無法即時更新所造成時間差的問題,往往會讓過多的志工湧入災區,妨礙救災,以及物資突然的暴增被濫用。

大型的災難,是在和時間賽跑,效率變得極為重要,此外,由於各單位執行的透明度不夠,捐款被濫用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

果然隔年,我在追蹤時,就發現政府濫用資源,圖利特定利益集團,行政院災害重建委員會甚至還建置了宣揚政績的網站(詳情請見莫拉克風災後續報導災害重現兩篇文章)。

在莫拉克風災後,我陸續參加過一些救災的會議,在看到有專業的單位接手災難資源彙整平台後,且也打算引進國外救災系統後,還以為救災資訊平台會建置完成,政府及民間救災單位,能夠透過平台彙整資源,避免物資被濫用,及捐款被挪作他用的情形,

沒想到2014年高雄氣爆發生後,狀況仍舊和莫拉克風災時一樣混亂,許多問題沒有被解決,還是用土法煉鋼的模式,以臉書、google表單、媒體跑馬燈等各種管道在傳遞資訊。

誤差率極高不說,所有的人也都像無頭蒼蠅般,必須從各個管道去蒐集資源,而八仙案,政府陸續花了上億設計的系統沒有一個可以使用,新北市最後只能開雲端文件來管理近500個傷患個案。

於是詢問當年負責建置災難資源整合平台的相關單位,了解為何多年過去,以台灣的技術建置資源平台絕對是輕而易舉,但資訊平台遲遲未出現,不是因為技術問題,而是整合問題,特別是「政府」更是關鍵因素,本位主義不談,各種利益劃分的部分也是原因。

這些年來,政府的救災平台,不論如何改版,總是問題一堆,主因皆為限於政府採購法公開招標,最後得標的常是做簡報、開很多規格以外的支票、價格超優惠、實際上能做到多少完全不知道的廠商,保固期一過,如果沒有繼續編列預算,就會變成孤兒了。

而在系統架構的設計,對中央來說,先滿足自己的需求比滿足地方和民間需求重要,且設計邏輯是依據災防法及相關子法,但這些往往是坐在台北辦公室的公務員參考國外法規寫出來的東西。

所以2014年,我又在臉書發起了台灣緊急救災系統建置計畫的活動,與更多關心救災系統相關問題的人討論

在2015年八仙塵爆發生後,也在臉書上發起了醫護人員後援團,有兩千多個志工報名了,但卻因為銜接上的問題,志工的愛心,仍舊無法支援到第一線人員。

而在當時我們的團隊與各大醫院及負責的政府單位接觸過,也與台灣護理人員諮詢協助團 共同開會,了解到儘管醫護人員忙翻了,累垮了,撐不下去了,我們的志工也願意提供醫護人員各種生活上的協助,有多個按摩舒壓心靈團體,願意無償為醫護人員提供紓壓的服務,但上層給我們的聲音幾乎都是沒有問題,不需要我們的志工。

除此之外,在當時,我又再度與救災系統的工作人員接觸,才知道目前民間正在發展的救災系統,偏重於災害資訊回報,但資源、資訊彙整的主導單位,仍在等政府完成。於是又陷入了無限迴圈。

這些年來與不少工程師接觸,即使有許多人認為救災系統建置相當重要,但苦無資金以及無法與政府對接事情,於是難以進展,在我看來,許多企業慷慨捐款,卻不知管理及流程上的問題,導致資源無法送到需要的地方,還不如將資金投注於建置救災平台,從根本解決志工、物資及募款的問題,對台灣救災的貢獻還更大。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從921、莫拉克、高雄氣爆、八仙塵暴、一直到今年南台灣大地震,我持續的關注政府及民間單位的處理狀況,但卻看到太多能做好的事情沒做,不該犯的錯卻發生。

台灣景氣低迷,天然災害也是一波接著一波,眼睜睜看著眾人的愛心,無法被發揮最大的效益,還有因為大型災害的排擠效應,對其他弱勢產生的連帶影響,就讓我擔憂及焦慮不已,所以只能持續地透過書寫呼籲大眾注重此問題。





但多年下來,儘管這些聯盟的號召者及參與者都是大型的團體組織,經驗豐富,資源充裕,但整合了無數次,直到如今,先不提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高科技」的防救災資訊系統,幾乎都是慢了許多拍得發布資訊。

就連民間團體也沒有任何堪用的系統,所以最後所使用的通報及物資彙整平台都是臨時搭建出來的如:莫拉克災情資料表、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莫拉克颱風災情支援網等,沒有任何一個是由台灣大型的民間團體所建構,而多半由數位「網民」合作建立起。

但這些臨時搭建起的平台,之後的資料都沒被保存下來(我有詢問及追蹤過),經驗也沒有被傳承,只能每次緊急狀況,又靠幾個工程師,不眠不休的撈資料,然後網民們在大呼感動加油。

在政府與民間整合資源無數次資源後,能真正做到同時整合人力、物力、資訊的平台,從這兩年的緊急災害應變就能發現,沒有一個平台能做到。

以這次南台灣地震的官方災害情報站來說,政府單位資訊的更新速度已經比幾年前快,且資訊也在同一個網站呈現,但只要到重大災害民生物資及人力整合平台 ,很容易能發現這個系統根本無法在救災時派上用場,從介面到功能都完全不及格,實用性還不如以一個雲端共用表單,相信也沒人會去使用。

難道眾人沒有懷疑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這或許可以由兩個方向去推測:

首先,就跟所有合作破局的原因一樣,團體之間的本位主義作祟,造成了平台無法建構的結果,公益責信協會理事長余孟勳就曾在你的愛心捐款,是救災還是釀災? 一文中指出,此一現象:



在資訊工具的協助下,人力、物資的需求和調派不見得像過去一樣愈幫愈忙,但需要一個整合架構將資訊標準化、篩選並結合實體救援作為。這除了需要公部門統籌協調,也需要各NPO 放下本位主義坦誠合作(特別是認為自己救難效率比別人高的團體),以免資源無法在短時間有效運用。但坦白說風災過後都快五年了,看不到太多明確的進展。




大眾如果觀察就不難發現,即使同為佛教團體,也很難看到慈濟、法鼓山、中台禪寺、佛光山等四大山頭有合作關係,更何況是與其他團體。這些事大家不說穿,但彼此心裡都清楚的很,誰來號召,誰來做頭,似乎其他單位都不會同意,更別說其他較小的團體能做得到這件事。

其次,結構問題並未解決。所謂結構改變行為,上述的平台或所謂的聯盟,大多只是招集各單位負責人,依據各單位能夠提供的資源去分工,這唯一的好處在於,各單位在動作之前,已經有了共識,在任務調配上也能分工,但這並沒有造成結構上的改變,組織之間亦沒有融合成一個新的體系,或是引入更多新的工作模式,所以事件結束之後,就又紛紛解散回歸常軌。

因此,若不克服上述兩大問題,民間一次又一次的平台、聯盟,都將難以持續。

整合平台,但不要意識形態!



要解決上面這兩點問題,說難很難,說簡單倒也很簡單。難是難在於,要改變人們的觀念很難,簡單則是在於做事情其實很簡單。

我們生活周遭就已經有太多成功的例子可以依循,而最有效也最直接的就是回歸到市場模式,讓供需平衡,提供足夠的誘因和支持的條件,讓事情自然而然的發生。

先舉一個一開始就用過的例子,網路人力銀行,是典型的平台,它提供定位明確的服務,就算各個廠商有競爭關係,仍舊能夠在這個平台上各取所需。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銀行、百貨公司、畫廊…..它們沒有冠上平台或聯盟的名稱,卻促成了實際的作用。

相反的,那些以建構平台為名的研討會,座談會,XXX會,最後都只是同樣那幾個熟面孔的陳腔濫調,會參與的人也永遠是那些高官學者,能落實多少也是疑問。

因此,現在若還有任何團體想要號召再作平台,就應該避免在意識形態上打轉,直接切入實際執行層面的功能平台,藉由提出特定服務和功能解決或改善特定問題,並且提供足夠的誘因和運作模式使之能夠長久的延續下去,才能讓真正有意願參與的團體各盡其能各取所需,而不只是流於形式上的平台和聯盟。

再以「志工人力銀行」為例



為什麼非營利組織或是政府機關要獨立作這種事情會做不好呢?以志工調度為例,目前台灣民間及政府都有建置志工平台,其中不乏,資訊量龐大的網站,照理來說應該能在救災派上用場。

但這些年來,許多我當年註冊的志工平台都消失了,主要就是因為礙於規模、預算、經濟效益,這些專為志工活動所作的人力銀行,因為無收益來源,和固定的專業人力編制維護,所以在建置後幾乎不可能再改版或是增添新功能,就算當初投入再高的預算去規劃,幾年之後,其界面和技術馬上就大幅落後於市場上常用的系統。

與其花費那麼多時間精力,打造不適用的系統,為什麼不專注在推廣或教育上,而由104或1111等民間人力銀行作系統直接整合呢?是不做,不是不能。

關於募款:你知道自己捐的錢到哪去了嗎?






儘管2005年十月起,台灣三十幾個公益團體,自發性組成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並訂定自律公約自律規範,而2006年政府也終於頒布公益勸募條例,但這並沒有讓所有募款機管的財務和流向透明化。

以財務報表之公布來說,因為沒有強制性質,不少機構只提供初略預算表,而無個別細項和專案說明,無法了解其資金實際運用情況,更別提為數眾多的宗教團體募款幾乎都是不透明的。

依據《震災捐款流向何處? 》一文指出:



921震災後,民間捐款高達375億元, 但到2012年尚有124億元未加以運用。除此莫拉克風災也有數十億的餘款,然而人們在第一時間往往就急著衝動捐款,所以最後往往就無法規範及追蹤如何運用。

人們掏出錢,是因為看到新聞裡的遺孤,或是獨留一人的老母,乃至於需永久復健的傷者,讓他們在面對巨大的傷痛後,還能依靠眾人的愛心重建起家園,哪知這些人可能只是拿到一兩百萬的慰問金,或是移居組合屋,而剩下數十億的錢卻被這些單位自由心證的拿去做其他運用。









不少善款被拿去做成果發表,公關贈品,蓋紀念館,各種奇奇怪怪的名目都有;但另一方面,又有用災後建置的永久屋變成蚊子館的情況,而災民也因為一次的災難被打入底層,成為邊緣人,無法回到原來的生活。

捐款沒被妥善運用和分配的,受害的不只是災民,還有其他公益團體所照顧的弱勢,因為捐款的排擠效應,大型災難發生後,許多獨居老人,貧困家庭,身心障礙的捐款,便大幅減少。而八仙塵爆事件,也能看到數百名的傷者,擁有豐富的醫療資源及賠償,但社會上其他同是公安傷害的燒傷者卻無法得到任何賠償和足夠的醫療資源。

日震捐款排擠效應 衝擊社福團體
塵爆意外擠壓捐款 愛心月餅買氣冷



不負責任的募款,其實就是大發災難財,也是慈善單位刻意隱瞞的騙局,特別是紅十字會及慈濟等近年募款的運用都備受質疑。

921捐款6400萬轉贈四川小學
百億善款政府信徒管不了
莫拉克風災將滿三年 紅會等5團體還有逾20億捐款未用
誰能打開慈濟的愛心黑盒子?



緊急災害當下,政府及各大單位的緊急預備金,通常都足以應付當下的資金需求,所以一般民眾根本不需要急著募款,相反的,政府和慈善單位,應該要負起他們的責任,規劃好資金的運用,再來募款。

讓捐款者知道錢將如何運用,也必須要制定更明確的募款法規,讓過去如921,八八風災,高雄氣爆,八仙塵爆的每一筆捐款被列管,用於災民身上,以及被妥善的轉移到後續災難的運用,並且清楚完整的呈現在單一網站,而不是讓各個募款單位,自行公布在不同網站,有許多都只有大項目,而無法查詢到細目。

以慈濟來說,幾十億元的款項,其公開之支出報告僅一頁,一個明細項目就可能就是高達上億元,然而其他募款單位如世界展望會,卻能在勸募支出內連54元的保險費都列出。

越大型的組織,行政資源越充裕,不可能有財務人員不足,導致無法編列財務報表之問題,因此明細究應該越詳盡。


















在大型災害募款前,應先告知,過去還有多少災難結餘款沒有運用,可被未來運用,並且也要評估預估還缺多少,再來募款,才是合理的募款方式。

就像八仙塵爆事件,陽光基金會募款達2.5億元時,就主動呼籲停止捐款,要民眾將愛心改捐給其他需要的人,便是很好的模範。





國外有KivaFlyingV這類的微型貸款平台,讓民眾可以貸款給弱勢的個案,平台本身則扮演追蹤及媒介的角色,這也是另一種負責任及有計畫的募款方式,透過建置募款平台,讓所有非營利組織的上萬個募款專案同時進行,也讓需求及資金狀況能夠清楚地呈現,並可避免各組織耗費人力物力分別募款。









資料來源: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82729/